你见过治病还能“赚钱”的吗?江西新余这场跨越800公里的生死救援,硬是把救护车变成了“印钞机”,把捐款箱变成了“提款机”。当2.8万的天价救护车费遇上12万的爱心捐款,最后孩子家长竟“净赚”4万,这波魔幻操作直接把网友三观震得稀碎。
救护车里的“生意经”:800公里要价2万8,家属被逼当“冤大头”
4月4日,江西新余某医院急诊室里,12岁男孩小唐突然倒下——爆发性心肌炎,这种病死亡率高达70%。医生一句话让全家如坠冰窟:“必须马上用ECMO转院到上海,晚了人就没了。”
可当地医院没符合条件的救护车,家属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。这时主治医生支了个招:“联系南昌赣医医院的救护车吧,他们有ECMO。”谁料司机一开口就是2万8,还分文不讲价。孩子妈妈当场就哭了:“这简直是抢钱!”但看着病床上奄奄一息的孩子,只能咬牙付钱。
更离谱的是,救护车连个收据都没给。事后家属一查,当地常规救护车跨省转运费才1万1,这多出来的1万7去哪儿了?司机振振有词:“ECMO开机费贵,医护人员跟着跑一趟不要钱啊?”可问题是,收费标准为啥不提前说清楚?这和趁火打劫有啥区别?
好在官方介入后,认定收费不合理,责令退还多收费用。但你以为这就完了?更大的反转还在后头。
舆论惊天逆转:国企员工开公司,却靠卖惨“赚”捐款
当网友还在骂救护车“黑心”时,有人扒出孩子父亲唐某的背景——某大型钢铁集团员工,名下5家公司,注册资金最高200万!这哪是困难家庭?分明是“隐形富豪”。
可唐某在学校的哭诉戏码演得那叫一个真:“家里收入不丰厚,孩子治病急需用钱。”校领导一听,立马组织师生捐款,6万2眨眼就到账。唐某还特地送了锦旗,上面“大爱无疆”四个字,现在看来格外刺眼。
网络筹款更夸张,水滴筹页面写着“心肌炎急需30万”,6000多网友捐了6万3。两笔钱加起来12万5,医保还报了2万,治疗费总共才花13万。算盘一扒拉,家长不仅没掏钱,还倒赚4万!
网友气笑了:“合着这是把救护车当投资,拿捐款当分红?”更有人灵魂拷问:“那些真正吃不起饭的家庭,看到这种新闻还敢求助吗?”
救护车与捐款:规则漏洞如何成了“薅羊毛”利器?
这起事件里,医院也挺委屈。自家救护车不能出省,ECMO又必须用,只能找民营机构。结果医生被停职,司机被禁运,好心帮忙反倒惹了一身骚。
但更该反思的是,我们的救助体系为啥总被“套路”?
第一,医疗转运定价该不该透明?民营救护车坐地起价早非个例。有业内人士透露,ECMO转运成本确实高,光设备折旧就要几千,但2万8的天价明显掺了水分。关键是没有统一标准,患者只能任人宰割。
第二,捐款审核为何形同虚设?学校和平台在发起筹款时,难道不查家庭资产?唐某开着公司住着房,明显不符合救助条件。可现实是,很多平台只凭一张病历就能发起筹款,给“伪装贫困”开了后门。
#夏季图文激励计划#
第三,消费善意的代价谁来承担?当“假困难”挤占真资源,受伤的是整个社会。就像网友说的:“这次被骗10块,下次看到真需要帮助的人,我可能只会掏出5块。”信任崩塌的连锁反应,最终会反噬每个人。
救救爱心:别让“救急”变成“救穷”的生意
唐某的行为固然可耻,但把板子全打在他身上,未免太简单。
我有个朋友在公益组织工作,他吐槽过一件事:有户人家开着宝马领低保,被发现后还理直气壮:“车是二手的,房是贷款买的,怎么不算困难?”这种“精致利己主义”,正在掏空社会的善意。
要堵住漏洞,得三管齐下:
医疗转运必须明码标价建议像网约车一样,根据距离、设备、人力成本制定阶梯价格,并在转运前明确告知患者家属。
捐款审核要“长牙”学校、平台在发起筹款前,应联网查询房产、车辆、公司等资产信息。对故意隐瞒者,纳入征信黑名单。
法律要亮剑像唐某这种涉嫌诈骗捐款的行为,不能只退钱了事。参考国外经验,对恶意消费善意者,可追究民事甚至刑事责任。
写在最后:别让善良成为“唐僧肉”
这起事件里,最让我心寒的不是2万8的救护车费,而是12万捐款背后的信任危机。当“救急”变成“救穷”的生意,当“献爱心”沦为“交智商税”,那些真正在生死线上挣扎的人,该怎么办?
我们无法阻止有人钻空子,但可以努力让空子越来越小。毕竟,社会互助的链条上,每一环都环环相扣——今天你保护别人的善意,明天别人才会守护你的需要。
免责声明:本文内容综合自新余市卫健委通报、水滴筹平台公示信息及权威媒体报道,人物均为化名,事件细节已做模糊化处理,旨在引发社会对医疗救助与公益慈善的关注与思考,不针对任何特定个人或群体。
金富宝配资-西宁股票配资公司-51我要配资-专业的股票配资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